提到中医,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两鬓斑白的老中医,一手捋着长长的白胡须,一手给病人把脉开药。其实不然,治病在“中医”里只是很少的一部分,真正的中医,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,更是华夏祖先几千年来总结出的一种生活方式。
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,强调的都是人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,正所谓“天人合一”。而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、生命观、生死观、饮食观也不乏中医的印迹;与中医相关的养生、风水、武术、气功等对传统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中国有个词叫“无疾而终”,意思是人不生病,自然老去而寿终正寝。中医认为人的生长规律是“生、长、壮、老、已”。请注意,这里是没有“病”和“死”的概念!“已”就是“结束”,意思是我们可以慢慢地老去,最后有尊严地微笑着“度百岁乃去(出自《黄帝内经》)”,而不是全身插满管子躺在病床上痛苦地死去。也就是说我们如果能够按照中医的思维和要求,顺应大自然规律而生活,便可以无疾而终。
“中医”贯穿于我们每一天的生活,不论从饮食、起居、运动,还是情志,无一不在指导着我们。
饮食方面
中药和食物一样,都是我们的祖先千百年来在大自然中得出的经验,食物和药物都是来源于自然界的物质,而且有不少品种既属于药物又属于食物。“空腹食之为饮食,患者食之为药物。”食物和药物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分界线,我们日常食用的食物大多被《本草纲目》所收录,食物亦有治病疗疾之功。
在中医看来,一顿适当的佳肴就可能是一剂良药,一桌不当的饭菜亦可诱发疾患。根据食物的性质选择适宜的饮食,就是食养;如果将饮食作用于病人身体的调节或疾病的治疗,就是食治或称食疗。比如我们日常餐桌上的生姜、葱白、大枣、枸杞、山药、茯苓、黑豆、薏米、莲子、芡实、花椒、桂皮、菊花等等,也是中医常用的药材。
起居方面
古人云“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”,中医认为人的起卧休息只有与自然界的变化规律相适应,才能有益于健康。例如,平旦之时阳气从阴始生,到日中之时,则阳气最盛,黄昏时分则阳气渐虚而阴气渐长,深夜之时则阴气最为隆盛。人们应在白昼阳气隆盛之时从事日常活动,而到夜晚阳气衰微的时候,就要安卧休息,这样可以起到保持阴阳平衡的作用。
中医经典之作《黄帝内经》曾告诫人们,如果“起居无节”,便将“半百而衰”。就是说,在日常生活中,若起居作息毫无规律,恣意妄行,便会引起早衰甚至损伤寿命。葛洪在《抱朴子》中也曾指出:“定息失时,伤也”。生活规律破坏,起居失调,身体各组织器官都会产生疾病。
运动方面
千百年来,华夏儿女在生活中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,形成了融导引、气功、武术、中医医理为一体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运动方法,比如:五禽戏、八段锦、太极拳、太极剑,以及民间传统的运动比如踢毽子、赛龙舟、踩高跷、舞龙灯等。
然而,无论哪种运动,都讲求调息、意守、动形,都是以畅通气血经络、活动筋骨、和调脏腑为目的,用阴阳理论指导运动的虚、实、动、静,用开阖升降指导运动的屈伸、俯仰,用整体观念说明运动中形、神、气、血、表、里的协调统一。所以,运动的每一招式,都是与中医理论密切相关。
情志方面
现代医学已经证实,心理失衡可导致心身疾患,不仅是抑郁症,甚至还会导致高血压、冠心病、糖尿病、脑血管病以及失眠、肿瘤和免疫力低下等多种疾病。不仅如此,许多人患病并非是由于细菌、病毒引起的,而是由于长期的不良心态所导致。
健康,说到底跟人的免疫力有很大关系。中国的古人不懂什么免疫力之说,但古人知晓愉悦心情对健康的重要性。《黄帝内经》云:“人有五脏化五气,以生喜怒悲忧恐”,还提出“怒伤肝,喜伤心,思伤脾,忧伤肺,恐伤肾”,以及“怒则气上”、“喜则气缓”、“悲则气消”、“恐则气下”、“惊则气乱”、“思则气结”。也就是说,情志不调可伤人气机,损害健康,引发疾病。只有将焦虑、紧张、愤怒、恐惧、激动的心情积极地转化,保持愉悦地心情,才能身体健康。正如《素问·上古天真论》云:“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,皆谓之虚邪贼风,避之有时,恬淡虚无,真气从之,精神内守,病安从来。”